昌邑市共有党员36840名,其中农村党员20615名。长期以来,培训工作普遍存在抓干部和农村重点职位党员培训多,抓普通党员培训少;阶段性、专题性培训多,经常性、系统性培训少;运用传统方式多、采取现代手段少等问题,培训的质量和效益都不高。去年以来,着眼于推进新农村建设,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,我们按照分层次、全方位、常态化的工作思路,狠抓农村党员培训工作,努力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型农村党员队伍。目前,已培训农村党员18520多人,每名党员平均培训时间6.5天以上,其中集中培训4天以上。
一、精选培训内容,让党员按需学、学得懂
针对以往“培训内容组织定,学员不知情”的实际,我们从满足培训需求入手,采取走访、座谈、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专题调研,摸准农村党员的知识“盲区”和“需求点”,制定培训方案,并及时向农村党员反馈完善,精心选配适合农村党员“口味”的培训套餐,确立了党的基本知识、新农村建设、法律政策、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等7大专题,让培训真正成为农村党员的“贴心袄”和“及时雨”。同时,专门成立农村党员培训需求信息汇集中心,通过开通热线电话、设立网上邮箱和建立培训需求调查联络员等形式,及时了解党员的“急需急盼”,凡50名以上党员有同一或相近培训意愿的,及时纳入培训内容,半月之内安排实施。
在掌握党员需求的基础上,统筹考虑农村党员的年龄、文化程度、从业状况和岗位特点,坚持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、一类党员用一种法”,突出分类施教。比如,对村“两委”干部,突出思想整治、工作方法、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,提高依法办事和主动干事的意识;对无职党员,突出党员先锋教育、致富技能培训,增强责任感,提高“双带”能力;对返乡大学生、转业退伍军人党员,侧重市情和乡情教育,帮助做好人生规划,尽快适应社会角色。
二、办好“四大课堂”,让党员乐意学、学得好
“中心课堂”——让党员经常受教育。把市、镇两级党校作为农村党员培训的“主阵地”,统筹安排师资、人员、课程,对全市2万多名农村党员进行全天候、封闭式轮训。去年以来,市委党校以骨干党员培训为主,分16批对4600多名村“两委”干部、大学生“村官”和“双强”党员进行了培训;9处镇级党校以普及教育为主,重点对15400多名村级普通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了培训。同时,把有发展潜力的920多名非党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纳入培训范围,统一安排、合理编配,进一步拓宽培训受益面。
“流动课堂”——把培训送到田间地头。从全市抽调“三农”工作者、党校教师、专业技术人员和各类致富能手组成市乡“流动党校”,定期进村入户宣讲,及时根据党员需求开展实时便捷、灵活多样的培训,做到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培训、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就开展什么样的培训。都昌街道是有名的“大姜之乡”,去年7月份,8100多亩大姜发生“姜瘟”,部分地块面临大面积减产。“流动党校”得知后,迅速组织39名姜病防治专家和技术人员,深入田间地头,手把手地教,面对面地帮,很快控制了疫情蔓延。去年该街道3万亩大姜喜获丰收,价格也比往年翻了一番多。像这样的培训去年就达70多次,培训党员群众9800多人次,“流动党校”被亲切地称为致富路上的好帮手、培训战线上的“轻骑兵”。
“实践课堂”——坚持让党员培训党员。在全市设立了绿化苗木、畜禽养殖等10处培训实践基地,每个镇街选取10个特色产业村,每村设立5-10个党员示范户,搭建了“市、镇、村”三级实践课堂,把课堂搬到农村党员身边,坚持让党员培训党员。目前,已为兴趣、行业相近的党员群众“传经送宝”83场次,受益群众5300多人。同时借助域外高端培训资源,以合作办学的方式在苏州和江阴建立2处农村党员培训基地,去年已选派20个新农村建设带头村支部书记和100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参加了高端培训。
“网络课堂”——实现培训拓展延伸。针对党员分布广、职业多、流动性强等实际,充分发挥远教网络“信息量大、覆盖面广、方便快捷、形象直观”的优势,大力开展“远程教育综合入户工程”,建立起市镇村户四级互联共享的远教“网上课堂”,党员群众在家就能逛“培训超市”,自主选择收看培训节目,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,解决了培训人员难集中、时间难统一、口味难协调的问题。此外,还通过市远教电视频道展播“乡土课件”,服务农村老弱病残党员;以发送“手机报”和借助QQ课堂等手段,及时将培训内容摘要发给外出党员,不断延伸培训触角,实现了党员培训无缝隙、全覆盖。
三、建立长效机制,让农村党员培训常态化
为避免培训“抓时一阵风、学过地皮湿”,建立了四项保障机制,确保培训“长流水、不断线”。一是领导保障。建立了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、32个部门单位共同参与的农村党员大培训联席会议制度,每半月召开一次碰头会,交流情况,研究工作,避免多头培训、重复培训和培训不到位等问题。二是经费保障。构筑了财政投入为主,党费拨、部门出、企业补为辅的资金保障链条,确保每名农村党员的年培训经费不低于50元。三是师资保障。坚持“内部挖潜”与“广借外力”相结合,以党校教师为骨干,聘请科研院所和涉农部门兼职教师100名、选聘乡村致富拔尖人才80名,组成“培训智库”,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。四是激励保障。按照“培训也是福利”的理念,制定市镇农村党员培训考核办法,向优秀学员、年度培训标兵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,优先推荐他们参加更高层次培训,充分调动参学热情。
大培训开展以来,农村党员队伍出现了四个新变化。一是党员意识明显增强。通过培训,一部分“默默无闻”的党员逐步走上“前台”。在昌柳路拓宽改造中,柳疃镇河崖村党员孙灿辉积极拥护拆迁政策,并主动帮助做其他户的工作,全村仅用20天就完成了拆迁任务,广大农村党员“争着干、比着干”蔚然成风。二是党员学习风气日益浓厚。大培训使党员彼此间的交流多了,互相看到了差距,找出了不足,“最近在学什么”成为党员见面时的“口头语”。目前,市远教网每天在线学习人数超过2000人,短短6个月浏览总量就突破了200万人次。三是党员的致富带富能力得到较大提高。目前,参训党员至少掌握了1门实用技术,全市有1300多名党员新上了致富项目,500多名党员成为致富示范户,带动4300多户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。四是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显著增强。看到党员通过培训有了技术、长了本事,许多群众很羡慕,争相要求入党,去年农村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数比去年增加了12%。